運營商早已今非昔比,當年豪擲億金、霸氣建網的雄心與信心已蕩然無存。事實上,除了美國運營商在廢除網絡中立的搖旗助威下,通過大手筆收購或合并試圖實現從連接向內容擴展轉型之外,全球多數運營商都在袖手觀望,甚至一些實力不濟的運營商早已認慫,承認自己就是管道。
5G無線并沒有突破性技術,頻譜效率提升幅度并不高,要滿足5G KPI,無非是采用更多、更高的頻譜資源,更大規模的天線系統和更密集的基站建設,這些都是需要高額投資的,陷入迷茫的運營商對此望而生畏。
美國的做法無非是想通過寬松的政策幫助運營商打開“錢袋子”,以讓運營商放心投資5G。然而,盡管美國多次提及要領導5G,但美國運營商的實際行動似乎并沒有他們的口號那么響亮,“掛羊頭賣狗肉”的宣傳倒是不少,Verizon今年計劃商用的只是毫米波固定無線,AT&T早早宣布的“5G Evolution”計劃本質上就是4G+,和5G沒半毛關系。在轉型未見成果之前,Verizon和AT&T依然謹慎小心。
業界倒是普遍看好近T-Mobile和Sprint的合并計劃。這兩家運營商合并后,將利用既有的頻譜資源,以低、中、高頻段混合組網的方式建設5G網絡,此舉可降低投資成本,快速實現網絡規模化,同時兩家合并降低了投資風險,這正是業界看好的原因。
韓國的5G口號喊得同樣響亮,也拿出了實際行動,在平昌冬奧會上已經展示了他們的5G試驗網。韓國運營商將采用3.5GHz和28GHz,在中、高頻段上建設5G網絡,投資自然很高,但他們的計劃是三大運營商共建共享,以節省成本,降低投資風險。
即使運營商采用低、中、高頻段混合建網,或共建共享,可緩解投資壓力,但困擾運營商的另一大問題又來了——到底是雞生蛋,還是蛋生雞?
雞生蛋還是蛋生雞,這是個問題
到底是雞生蛋,還是蛋生雞,是網絡催生應用,還是應用驅動網絡,估計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。
目前,從一些國家的5G戰略來看,似乎都是同一個聲音——“不管了,先把路修好,車自然會上來”,可是,路修好之后,車什么時候才能來呢?自動駕駛還在起步階段,工業互聯網有很多替代解決方案,哪些車能來?哪些車不能來?老司機也給不出答案。
移動通信網絡從語音向數據業務過渡的時代是前車之鑒,早在2000年左右,全球運營商都意識到數據業務必將是未來的趨勢,但在2G向3G的跨越上,即使是當時領先的歐洲運營商也是躊躇不前的,因為看不到殺手級應用。直到喬幫主推出iPhone帶動智能手機迅猛發展之后,運營商們才長舒一口氣,快速建設4G網絡,迎接數據流量爆發時代。
在2/3G技術標準不統一的時代,如果說標準的選擇如同下賭注,在5G標準統一的時代,對應用何時催熟的時機拿捏也如同下賭注。提前一步是壯士,超前兩步是烈士。
任何新技術的成本一開始都很高,任何一項技術的成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5G也一樣,其生態系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熟,它可能比4G更耗時。
過度炒作不可取,原地不前更不可取。5G的路很長,不過才剛起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