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幾乎人人都有手機,然而與手機數量不斷增加一樣,手機投訴也呈上升之勢。本報開通“315”消費投訴欄目后,一周時間內關于手機類的投訴已經接近20起,而南京市消費者協會去年關于手機類的投訴咨詢就超過數百起,成為產品投訴類的主角。昨天,南京市消費者協會投訴部的專業人士,借助本報315專題欄目,將他們認為典型的手機行業的“潛規則”告訴您,希望對您今后選購和維修手機有些益處。
“被維修”結果越修越壞
案例:消費者劉先生的滑蓋手機無法撥打電話了,他送到該市的一家維修點,花40元換了排線。可“修好”的手機用了不到10天,又出現同樣故障,他再次送修,被告知,新更換的排線沒問題,是手機顯示屏壞了,要再花150元換屏。
分析:有些不良商家看準消費者不懂手機內部構造,故意把沒有故障的手機說成有故障,或把小故障弄成大故障。也有少數手機修理商,為待修手機換用二手手機的廢舊零部件。
應對:消費者送修手機,好到品牌指定的正規售后維修點;如修理手機所需時間不太長,好留在現場看著維修全過程,以防零部件被偷換。
法規:根據相關規定,在“三包”期內,維修兩次仍不能正常使用,可換新機。“被翻新”原來是二手機“整容”
案例:消費者周女士在一家電子商城,花400元買了部山寨版手機,使用中發現,手機以前就被別人用過。無獨有偶,王先生也反映,他在一個手機賣場,花1199元買了一部手機,可是剛用兩個小時就發現,手機里存有別人的照片、資料。而另外一位李先生則更倒霉,上個月花近1400元買的手機,用了不到3天,手機鍵盤漆就全部脫落了。
分析:有些黑心商販為了牟取暴利,將回收的舊手機用一些化學液體清理干凈,再換上新殼,配上電池、充電器等附件,充當新手機銷售。
應對:廣大市民買手機要去正規家電超市或專賣店,購機時可在待機狀態下輸入*#06#,如果所顯示手機序列號,與主機機身序列號不一致,好別買;充電器、耳機、電池、SIM卡的觸點如有劃痕,也可能是翻新機。此外,請查看手機中的游戲、短信、電話本、通話記錄、自編鈴聲等項目有無使用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