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廣東張先生想再辦理一張新的移動手機卡。來到移動營業廳后,卻被告知名下已有19個號碼,他無法再辦理新卡。
前往移動營業廳后,張先生才看到了被冒名辦理的18個手機號。這些手機號開通時間跨度較大,歸屬地眾多。有兩個四川省的號碼開通于2006年12月23日;一個內蒙古的號碼開通于2013年10月17日。此外,還有的手機號歸屬于浙江省、河南省、湖北省等地,開通時間各不相同。
張先生表示,他沒有丟過身份證,但不排除身份證號被泄露的可能。此外,他強調,自己沒有去四川、內蒙古等地辦理手機卡。
張先生嘗試撥打上述18個手機號,均未能接通。有的處于停機狀態,有的處于關機狀態,即使能打通的,也長時間無人接聽。
為注銷號碼,2020年1月6日,張先生填寫了多份《客戶解除號碼所有關系承諾書》(下稱《承諾書》)。他說,運營商會將《承諾書》分別郵寄到那18個手機號的歸屬地,并讓他等待結果。
移動營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張先生的問題涉及全國多個地市的營業廳,需要先核查清楚才能反饋結果。
該負責人還表示,如果終確定多出來的手機號不是張先生辦理的,客服人員會聯系張先生,經過他的同意,再做進一步的處理。
類似張先生遭遇的情況多有發生。2018年,南方都市報曾報道,長居深圳的周先生也曾發現自己名下多出十幾個手機號,號碼歸屬地涉及全國多個省市。
根據高法、公安部等聯合發布的《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》規定,同一用戶在同一家運營商多只能辦理五張手機卡。因此,張先生不明白,為什么自己名下能辦理近二十個電話號碼?
張先生名下多出的手機號,部分開通于規定出臺之前。彼時,一張身份證可辦理的手機卡還不限于五張。
此外,工信部宣布從2010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手機用戶實名制登記制度。不過,有媒體實測發現,同年9月7日、在規定實施之后,記者拿著假冒的身份證復印件,前往六家電信營業廳辦理手機卡,其中4家辦理成功。
上述原因,或可解釋張先生被冒名辦理手機號的情況。
對于張先生的遭遇,互聯網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胡鋼建議,施行實名認證的機構應為用戶提供全國統一的查詢接口,使用戶能了解名下辦了哪些業務,并設置糾偏機制。如果出現被冒名的情況,舉證責任由機構承擔,并應賠償用戶的損失。
自2019年12月1日起,根據工信部規定,運營商為用戶辦理手機卡時,必須實施人臉識別技術,人像比對一致才能辦理入網手續。這意味著,被冒名開通手機號的問題或能得到有效整治。